老年人为何容易受骗?
近年来,随着“空巢”老人的不断增多,老年人心理孤独及情感需求等问题日益凸显,多数老年人消息闭塞,对接触到的新鲜事物了解较少,防范意识较弱。与年轻人相比,老年人更倾向于相信别人,且崇尚积德行善。老年人还往往更爱面子,受骗后不愿跟家人说,也不愿报案。经常会有新闻报道:某某儿女长期在外,老人缺乏防范意识被骗财物。
骗子常用的诈骗手段
不法分子的诈骗类型基本上有迹可循,换汤不换药,大致可以分为保健品骗局、冒充公检法骗局、黄昏恋骗局、理财投资骗局、消费养老骗局、健康讲座骗局、中奖退税骗局、神医假药骗局等等。针对老年人的有以下几种诈骗恶招要认清:
不法分子通过在食品中掺杂掺假或非法添加药品等非食用物质,让普通食品具有“药用”作用,带来严重食品安全危害。此外,不法者销售的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,还可能存在标签、说明书内容与注册或者备案的标签、说明书不一致的违法情况。
在购买食品、保健食品时一定要看清食品标签,只有带“蓝帽子”标志的才是保健食品,普通食品不得宣传保健或治疗功效。
免费量血压、免费电子针灸、免费测经络……一些不法分子瞅准老年人注重健康养生的心理需求,在“养生馆”内摆放五花八门的理疗仪器,吸引老年人免费试用再变相推销,存在风险隐患。国家对生产经营医疗器械单位有严格规定,禁止销售未经注册的第二、三类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,禁止经营或使用过期、失效、淘汰的医疗器械。
在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》中,如:血压计、磁疗仪器、电疗仪器、理疗康复仪器、综合电针仪、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等都属于二类以上医疗器械,需要备案方能经营,除此以外的“XX功能仪器”都不可宣称治疗疾病功能。
不法分子坑蒙老年人的最后一步,就是诱导买买买!其中,最多的方式就是通过组织讲座听课、养生宣讲、专家义诊等形式非法会销,甚至不乏假扮医生、专家、教授,以介绍健康、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营销商品,发布虚假广告和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。
什么防癌抗衰中草药、降三高的保健食品、红外线枕头、电离子饮水机……怎么忽悠怎么来,只要老年人相信就可以。这些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——高价!此外,还有诸如养老金融投资、以房养老等名义非法集资或者变相非法集资的虚假广告、虚假宣传行为老年人也要谨防上当受骗。
提高风险意识
避免冲动消费
选择正规渠道